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师推荐

名师推荐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主任

个人简介:博士生导师,国际红十字会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现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协和护理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及行政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护理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同时担任《中华护理杂志》副主编、《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副主编、《护理研究》副主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即到北京协和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委。 1985年曾到挪威研修妇科肿瘤。 1986年到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癌。主要研究课题是妇科癌瘤诊治及显微外科。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1985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0年起任第三、四届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 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主任。 2011年12月,郎景和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继林巧稚、宋鸿钊教授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第3位当选为院士的专家。 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近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及北京科技奖等8项,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10部。 70年代初,开始协助林巧稚大夫从事科普活动,后发表个人署名文章,并热心为多种报刊开辟科普园地尽力,组织发展科普作者。 小品集《妇女健康漫谈》1987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青年向导》(主要作者之一)1986年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从1982年起,他和吴葆桢教授一起在国内最早施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把手术的各关键步骤、手术彻底性评价以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和操作推向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担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他提出抗黏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等的内异症治疗的理论。

历任妇产科住院医师

1965年2月他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就读于1986年毕业。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历任妇产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91~1993年10月公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妇产科系学习。199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7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2002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熟练的手术技能。能熟练进行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对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进行了更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我院妇科对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效果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由他主持完成的“绒癌晚期多脏器转移危重病例的治疗”获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医疗成果三等奖,以第二作者完成的“耐药及危重绒癌病例治疗的研究”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于2000年被卫生部及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公关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教委,卫生部及医科院科研基金资助。关于“阴道超声在妇产科的应用”及“耐药与危重绒癌病例治疗的研究”分别于1998年及2000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关于“产前诊断新技术的系列研究与临床应用”于2005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协和医师答疑丛书”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滋养细胞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999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曾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授予1999年-2000年度“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于2004年获得由人事部等七部委授予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医学著作数十部。

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主任

198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超声中心(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省级科技重点人才库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医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妇产科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影像研究会超声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产前超声指南专家组组长、江苏省产前超声质量控制专家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师协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苏州市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苏州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从事超声诊疗工作三十余年,擅长产前超声诊断和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曾两度公派出国留学,1997年~1998年在瑞士Kantonsspital Baden医院留学;2003年~2004年,在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医院留学,在世界超声主席Barry B Goldberg和刘吉斌教授指导下工作,曾参加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多个项目研究。 近年来,除临床及科研工作外还致力于超声教育工作,培养带教多名研究生及进修生,在全国各地和中国超声医师网www.cuda.org.cn上进行产科超声讲课70余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讲课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幽默风趣,形成了独特的“邓氏讲课风格”,深受广大超声工作者的欢迎。 作为主编,出版超声专著《产前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产前超声检查规范解读》;作为副主编,出版《小器官超声检查技巧与鉴别诊断》等超声专著。主持编写并发布了《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产前超声检查指南》和《江苏省产前超声检查规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主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项目“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超声诊断和胎儿畸形的遗传学检查” 、“早孕期超声筛查”及“外周血管频谱和彩色多普勒应用分析”DVD。担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中国微创外科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maging science》编委及《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通讯编委。 主持并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并多次荣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苏州市科技进步奖、医学新技术引进三等奖,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高级专家、江苏省科技协会“首席专家(工程师)”和苏州市首批拔尖人才。2008~2009年度、2011年度荣获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颁发的中国超声医师突出贡献奖,2009年及2012年邓学东教授领导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超声中心获中国超声医师团体突出贡献奖,2010年荣获江苏省超声医师突出贡献奖,2011年获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2013年“产前超声系统筛查联合胎儿心脏七切面筛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荣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015年“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联合C平面技术评价胎儿后颅窝结构发育的临床应用”荣获2015年江苏省妇幼健康引进新技术二等奖,2015年“苏州市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获2015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以邓学东教授为主任委员的“苏州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获苏州市医学会2015年度先进专业委员会,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2016年“三维超声断层超声显像(TUI)技术在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江苏省妇幼健康引进新技术二等奖。2016年建成吴中人民医院“科技服务站”。 1、2008~2009年度、2011年度荣获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颁发的中国超声医师突出贡献奖; 2、2009年及2012年邓学东教授领导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超声中心获中国超声医师团体突出贡献; 3、2010年荣获江苏省超声医师突出贡献奖; 4、2011年获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5、2012年评为苏州市劳动模范; 6、2013年“产前超声系统筛查联合胎儿心脏七切面筛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荣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7、2015年“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联合C平面技术评价胎儿后颅窝结构发育的临床应用”荣获2015年江苏省妇幼健康引进新技术二等奖; 8、2015年“苏州市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获2015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9、以邓学东教授为主任委员的“苏州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获苏州市医学会2015年度先进专业委员会; 10、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11、2016年“三维超声断层超声显像(TUI)技术在胎儿泌尿系统畸形诊断中的应用”获江苏省妇幼健康引进新技术二等奖。

北京妇产医院超声科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科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妇产科临床和妇产科超声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工作29年,在胎儿心脏畸形、染色体畸形以及胎儿异常综合征等方面有丰富经验。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及SCI共7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委编辑的书籍共8本。主要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及妇产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超声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妇产超声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及中国区教育大使,北京市产前诊断专家组成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分子遗传与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妇产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分会妇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多个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专家等。

      上一页 1 下一页 确定

Copyright SCIENCEP.COM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科学出版社